NEWS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改革开放四十年内蒙古人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时间:2018-05-23  来源:管理员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人餐桌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从计划经济的凭票购买,到如今的手指一点,美食外卖送货上门;从顿顿离不开大白菜,到如今的西餐日料……餐桌上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给内蒙古人民带来的巨大实惠。

image.png 

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粮票 


       限量供应
  “无票寸步难行”

  通辽市民杨春生收藏了十几张粮票,有全国粮票,也有内蒙古粮票,虽然有些旧,但是基本保存完好,颜色有蓝色、粉色。他介绍说:“40多年前,买什么都离不开票证,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就连买牛奶都要奶票,真的是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
  不仅如此,由于食物匮乏,供应的时间仅有几天,逢年过节,供销社门前就会簇拥着一大批买东西的人,抄着袖筒、跺着脚在寒风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那时候买东西真难,经常天不亮就起来去排队。”杨春生说。
  1978年4月29日《内蒙古日报》刊登了呼和浩特铁路职工邢骅的一封读者来信——
  “今年以来,大黑河牛奶场不但不给住地送奶,就是去奶场打奶也很难打上。我已经请了几次假(每次都是10点钟以后),可每次都空桶回来,奶场没有奶,哪里还有奶啊。奶粉快吃完了,奶票还不少,怎么办呢?我决定和青年人一样,骑自行车追奶车。同志,一个女同志累死也追不上汽车呀。不过,这样空桶回来,好像能对得起吃奶的孩子。说起追车,可真叫人担心。眼睛要盯住奶车的方向,还要注意来往车辆,一个人有几只眼,这样串街过巷追汽车,真算是不要命了,可最后还得空手回来。”
  这封读者来信,记述了当年物资匮乏的困窘情形。
  与邢骅的经历类似,当时自治区财政局职工林树发也写信给《内蒙古日报》,他也曾多次冒着撞车的危险,骑自行车追逐送奶的摩托车;也曾多次顶风冒雪,深更半夜去排队打奶。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常常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饿。所幸改革开放后,这一切都得到了根本改变。就拿买牛奶来说,早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各大牛奶生产商绞尽脑汁把牛奶细分为几十个种类:儿童奶、早餐奶、低脂奶……各大商场超市使出浑身解数进行花样促销:买四送一、买奶送碗……和其他市场一样,食品市场也已经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人们不仅能吃饱,还能从种类繁多的各色食物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更是从中挖掘出了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吃啥有啥”
  下馆子是家常便饭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物资渐渐丰富起来,内蒙古人的餐桌上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品种越来越丰富。
  从前,冬天就是冬储的萝卜、圆白菜和长白菜等“大路菜”的天下,去市场上选肉,人们都专爱挑肥的,为的就是回家能再炼点猪油改善伙食。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教师李春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边皱眉头边摇头:“我们刚结婚那会儿,我每月只有60多块钱的工资,一个月只能买1斤猪肉,我每次都专拣肥的,回去炼成油渣,猪油炒菜,油渣包饺子。那时候吃伤了,我现在一闻到猪油味儿就难受。”李春梅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家常便饭,下馆子成为平常事。谁家有喜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上一桌,既省事又有面子。李春梅的丈夫苑平就是借着这股东风做成了自己的第一笔生意。“那时候人们早起都爱去吃一碗饸饹面,或者烧卖、羊杂碎,我就给这些饭馆送调料,也赚了不少钱呢。”苑平笑着说。
  再往后,商品市场越来越活跃,内蒙古的餐饮业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蒙餐和本土菜大行其道之时,国内的八大菜系纷纷落户内蒙古,一些珍贵的食材如燕窝、鱼翅、海参、鲍鱼等相继出现,俄式餐饮、日本料理、韩式烧烤、意大利比萨、美国快餐等也蜂拥而入,人们的饮食逐渐多元化,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各种风味的餐厅随处可见。“我上小学时,民族商场那儿开了呼市第一家肯德基,我妈带我去尝了一次,当时觉得好吃得不得了。”呼和浩特市“90后”小伙李鹏说。
  改革开放的40年,恰恰是人们饮食上变化最大的40年。有的地方流传出了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这种变化:“改革前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改革后是,米仓满,面仓满,鸡鸭鱼肉早吃烦。”
  追求“吃得好”
  绿色食品成潮流

  整天大鱼大肉是挺过瘾,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富贵病”:肥胖、“三高”、糖尿病……于是,人们又开始学习养生,追求绿色无污染和有机食品。一度让人们吃得发愁的粗粮,又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重新成为餐桌上的宠儿。
  “那几年挣了点钱,天天晚上出去喝酒吃肉,没多长时间身体就受不了了,脂肪肝、血脂稠,浑身上下不得劲儿。这几年又开始吃60年代的饭了,高粱窝窝、玉米面窝窝、红薯这些都经常吃。”家住呼和浩特市南茶坊的杨先凤说。
  近年来,农家乐、农家饭店、水果采摘园等消费形式应需而生。“来我这里吃饭的主要是看上我这农家传统做菜风格了,院子里可以种菜种水果,平时养点鸡、羊、猪,做菜的方式也是传统的做法,清炖、清炒,没有什么添加,虽然我这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来吃饭的人还挺多,现在的人们追求就是这样的绿色原生态。”呼和浩特市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姜志介绍说,大棚里种的水果蔬菜带给人们一边采摘一边食用的乐趣,这种种植模式深受大家喜欢,采摘的价格也高于市场价格1倍左右。
  除了饭店,米、面、蔬菜等常用食材更是被人们所关注,真正的绿色食材是普通食材价格的几倍。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均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老板李文俊介绍说:“用有机小麦加工出来的面粉,10斤装价格在80元以上。”即便是这样高昂的价格,也是供不应求。
  从上世纪70年代的粮食匮乏到如今追求绿色、有机,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内蒙古人的菜篮子和米袋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一篇: 杨晓琴在线出席第三届全国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江西省预选赛闭幕式并讲话

下一篇: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 网络订餐平台大数据